查看原文
其他

只有这种电影剪刀手,我不骂

2017-12-05 米仔 万达电影生活

 


熟悉小万的朋友都知道,小万除了会推荐给大家热映好片、热门好剧,还会给大家介绍一些电影圈里鲜为人知的人物、职业。

 

像是之前“给电影做嫁衣”的中国电影海报大师黄海:谁说中国没有世界顶级的电影海报

 

以及推行“新东方主义”美学理念的中国顶级服装设计师叶锦添:中国的服装设计,不比国外的差

 

他们的名字虽然陌生,不像电影演员和导演那样出现在大众视野里,但却在电影的某一个重要领域里发光发热。

 

而今天小万要给大家介绍的人物以及职业,更是不被人熟知——电影剪辑师

 


有人说:“如果摄影师是导演的左手,那么剪辑师就是导演的右手。”

 

但是长期以来,外行观众不了解,内行电影人也不重视,这让中国的电影剪辑师的存在感有点无力和尴尬。

 

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,都把剪辑只当成一项简单的技术活。

 

被誉为“香港电影第一剪刀手”的麦子善就曾讲过一个段子,有一届金像奖颁奖典礼,一个明星颁发最佳剪辑奖,但这个明星连剪辑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。

 

麦子善曾凭借《黄飞鸿》获得金像奖


你看,业内有的明星、演员尚且如此,观众和市场对剪辑鲜为人知也无可奈何了。

 

当观众看到一部优秀的电影,会称赞演员的演技炸裂,也会表扬编剧的叙事能力高超,甚至有的导演一战成名,却从来不见有人夸剪辑师的。

 

其实剪辑师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,占三分之一。

 

行内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:“剪辑师是三度创作。”

 

剧本(编剧)是第一度,拍摄(导演)是第二度,剪辑(剪辑师)是第三度。

 

前面两度创作完成后,最后一环的剪辑才是重中之重,他能够完全颠覆一部影片,改变成另外一个不同的类型片。

 

2017年奥斯卡最佳剪辑影片《血战钢锯岭》


不信?

 

获得过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奖,操刀过《卡拉是条狗》《三峡好人》《推拿》等影片的电影剪辑师孔劲蕾,举过这样的例子:

 

只要拍摄的素材足够,剪辑师就有无限的发挥空间,把一部青春片剪辑成一部惊悚片也不在话下;

 

或者是一部沉闷的文艺片都可能会剪辑出悬念迭出的质感。

 

孔劲蕾


但她也坦言,当后期剪辑的,虽然不用跟剧组,但是工作量更甚

 

以前的胶片电影要用剪刀剪辑,现在数字化了,就要坐在电脑前剪辑,素材比过去用胶片拍摄的多了好几倍,为了保持连续性,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。

 

一部90分钟的影片,每秒钟24帧画面,每帧画面都要精剪。

 

孔劲蕾代表作品


剪辑这活儿,累,但并不只是身体上的出力,剪辑师还要对故事有充分的了解。

 

一部电影讲好故事非常重要,这就需要剪辑师对叙事和人物有深入的理解,也需要有一个讲好故事的能力。

 

大家都知道,电影是镜头的组合,用镜头当做语言讲故事。

 

谁拍摄这些镜头呢?导演。

 

那又是谁掌握着电影镜头的组合逻辑呢?剪辑师掌握着。

 

第88届奥斯卡最佳剪辑影片《疯狂的麦克斯4》


一条镜头可能拍摄了10条,导演NG了9条,认为第10条最佳,但是剪辑在挑选素材的时候很可能就没选这第10条。

 

因为演员可能在第1条就说错台词了,但第1条的表演情绪很给力,剪辑师就要通过自己的判断,结合全片剧情效果进行精准筛选。

 

这就需要剪辑师有着超高的艺术造诣和电影审美。

 

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周新霞曾在一次剪辑师讨论会上说: 


“你要表现的主题值不值得,高级不高级,需要剪辑师把那种有意思的东西提炼出来。你的艺术和文学感觉显得尤为重要,你没有到那个层面就意识不到那个东西。只有你心里面丰富了,才知道这个东西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。”


台湾电影剪辑师廖庆松更是把剪辑和雕塑做过一个生动的比较:


“雕塑是释放石头的灵魂,剪辑则是释放电影的灵魂,理解、提炼并把控电影的主题,再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叙事,可称之为是电影的灵魂之旅。”


第87届奥斯卡最佳剪辑影片《爆裂鼓手》


对于不同故事、不同类型的影片,剪辑师还需要将其创作成一部具有观赏性极强的节奏律动。


美国著名剪辑师迪伦·提挈诺曾与李安等世界级导演合作多次,操刀过《断背山》《血色将至》等奥斯卡获奖影片。

 

他的观点是,如果说演员是如何表现一部电影,那么剪辑师就是控制着整个电影节奏的那个人,剪辑能够决定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什么感受。

 


像是注重快节奏紧凑剪辑的商业片,剪辑的节奏把控更为重要。

 

但如果不是商业片,而是沉闷的文艺片怎么办?


这当然更考验剪辑能力和功底。

 

小万举个咱国产片的例子:


文艺片《白日焰火》获得过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,票房还实现了高收益,打破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魔咒。

 


这部影片的导演刁亦男,跟《银翼杀手2049》的导演维伦纽瓦一样喜欢缓慢、沉闷的影像美学风格,但观众看这类片子会昏昏欲睡。

 

刁亦男(左)维伦纽瓦(右) 都是“慢性子”


于是请来剪辑师杨红雨亲自操刀,希望保持导演特性的同时还能具有观赏性的节奏感。


这部影片原本拥有悬疑紧张的故事情节,杨红雨就在这个基础上又做了一些节奏上的改变,增强情节推进时的悬疑感。

 


杨红雨


杨红雨剪辑过的片子类型十分丰富,第一部独立剪辑的作品是爱情片《爱情麻辣烫》,后来还剪过商业古装片《赤壁》。

 

近两年还多次参与悬疑片的制作,像《催眠大师》和《记忆大师》都出自她手。

 

面对这般跳跃式的创作,她表示:“剪辑就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帮导演实现点儿东西,所以如果各个类型、题材都能涉及一些,那学到的技术就多一点,所以手段也就会多一点。”

 


如此“来者不拒”的杨红雨,在艺术片《皮绳上的魂》和前段时间上映的社会题材影片《嘉年华》中都贡献了自己的“金剪刀”。

 


在她心中,剪辑除了要强调逻辑,更多的要立住人物,先塑造人物的主题、表达的人物思想,然后再去营造悬念感,勾着观众。


比如《记忆大师》中,段奕宏饰演的角色被揭露出是大反派的时候,杨红雨大量删减了黄渤的台词,尽量把戏留在段奕宏这边,保证人物饱满。

 

否则就成了单纯讲解揭密过程的本格推理探案片。

 


因为角色的坏,他拧巴,不能单一方面的扁平处理,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今天,是因为这个人从小到大三观成长的经历。

 

为什么对徐静蕾下不了手,心理过程多面展示,这样人物就立起来了。

 


剪辑的重要性也许观众不知道,但有一个人最了解,那个人就是导演

 

倘若两个小时的电影,愣是拍出五个小时的素材,那就说明剧本平平,导演能力不足,拍完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么些冗长的素材,只能靠剪辑后期来抢救。

 

所以导致业内对剪辑大师有另一种略带戏谑的称呼:“抢救导演”。

 


也就是说如果剧本没写好,导演也没拍好,电影烂了,只能靠剪辑师来抢救擦屁股,保驾护航,否则片子就根本没法看。

 

随着中国电影逐步走向工业化流程,导演中心制渐渐向制片人中心制过渡,剪辑师的地位也因此将有所提升。

 

小万觉得,只要是参与电影创作的任意一个环节,只要是挂在电影正片结束后的长长演职员表上的人,都值得我们鼓掌。

 


注:本文图片来源于豆瓣,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。

【猜你喜欢】

点击即可阅读


年末黑马恐怖片,看完手抖着打5星


好可怕,《权力的游戏》都比不过它


我的12月最佳,绝不白等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